進入2022年以來,火熱了幾年的芯片行業正在迎來放緩的跡象。
看數據,2022年3月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為505.8億美元,同比增長23.2%。
其中,美洲市場增幅達42.85%,歐洲市場增幅達25.81%,中國市場增幅為16.3%。
中國的增速,竟然落后于美洲和歐洲市場,并且環比下降了2.3%,可謂是近幾年來罕見的情況。
主要原因,是手機、電腦、汽車三大下游市場的同時低迷,這三大市場占了整個芯片市場規模的四分之三,舉足輕重。
芯片需求放緩,對晶圓、設備、封測等代工產業鏈的影響最大。
首先看設備端。
2022年3月中國半導體設備進口金額為26.3億元,同比下降10.7%,是近兩年來首次同比下降。
這里面,固然有一部分是國產替代所帶來的,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行業擴張的腳步突然停止了。
按SEMI的跟蹤,中國大陸晶圓廠的資本開支在一季度已經開始放緩,根據它的預測,2022年全年資本開支將下滑30%左右。
下滑的主要原因是:
1)2022年一季度上海、香港等地海關受疫情影響、中美關系等地緣政治因素延續,部分設備進口交付出現延期。
2)經歷了過去兩年全國造芯熱的迅速擴張后,在政策的監管下,部分低門檻的項目被暫停,例如武漢弘芯、成都格芯等。
3)一些低門檻的芯片環節,開始出現產能過剩,擴張放緩。
整體來看,部分龍頭代工廠的熱度還會持續,但都難以達到2021年的高峰了。
比如中芯國際,2021年資本開支45億美元,2022預計資本開支50億美元,增幅只有11%。
比如華虹半導體,華虹無錫于2021年底建成的12英寸月產能有6.5萬片,而2022年的增資擴產計劃只有2.95萬片,同樣大幅放緩。
其它的外資代工廠,像三星西安、無錫SK海力士等,建廠高峰期已經過去,未來的設備需求也會顯著減少。
據SEMI的統計,由于2020年疫情引起的芯片短缺,2021年是全球芯片行業的一個景氣度高峰。
2021年,全球半導體廠商開工建設了19座新的高產能晶圓廠,而2022年,則大幅減少至10座,減少了47%。
一般來說,新建產能從開工到投產需要兩年的時間,所以今年還不至于出現產能過剩,但行業已經恢復了理性,并感受到了未來的危機。
大家都很清楚,2021年的芯片短缺導致的“量價齊升”,量的增長主要是由于缺貨,所以廠家、渠道大量搶購、囤貨所導致的。
2022年以來,由于下游需求的低迷,整個行業就像從狂熱中忽然被潑了一盆冷水,迅速冷靜下來。
幸運的是,今年還只是供需平衡,真正讓人頭痛的是明年。
大規模增加的產能將從2023年開始陸續投產落成,對市場造成強勁的沖擊。
到2024年,產能的釋放將進一步增加,過剩問題將繼續困擾芯片行業。
一旦產能過剩,芯片跌價,過去渠道中囤積的貨也將被釋放出來,造成更漫長的行業低谷。
可以說,漲跌同源,正是如此。
當然,就今年來看,增速放緩主要是結構性的:
一部分標準化成熟工藝的芯片產能將率先供過于求,這類芯片主要是存儲芯片和一些中低端邏輯芯片,而先進制程的高端芯片將會長期保持供不應求。
前者的代表是中芯國際、華虹、長江存儲、長鑫存儲等國產代工廠,主要原因是2020年后擴產的晶圓廠以成熟制程為主,成熟制程產能將會首先進入產能過剩狀態。
后者的代表是臺積電、三星、英特爾等外資企業,主要原因是先進制程的晶圓廠建設周期較長,良率難以保證,因此產能增長有限,而智能電子產品和數據中心的芯片仍是重要需求驅動因素,5nm需求將在2022、2023年持續增加。
來源:網絡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